查看原文
其他

死去活来的公开课

星教师 2020-09-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哎呦教育 Author 宋运来

我非常喜欢《丑小鸭》的故事,故事里的小鸭子好像就是我。 


没拉裤门的公开课,羞啊!


我是一个从没有参加各级别赛课而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在全国各地展示我的课堂风采。没有经过教研专家们精心打磨的课,也能有教学的气场,也能有孩子不愿意下课的场景?真是不可思议。

我上课的自信从哪里来?从一次次失败中来,从一节节有残缺的课中来。这其中有一节令我难忘的公开课——《无家可归的小鸟》。

这节课,应当说是我课堂教学风格的转折点吧。 

2000年底,赵舜华女士电话邀我赴山西太原,在“创新思维习作研讨会”中上观摩示范课。赵老师是位资深编辑,刚刚创办《教学设计》杂志,她和我素未谋面,仅凭我在该刊发表的几篇教学文章,就认定我上课一定不赖。

我支支吾吾地答应了,放下电话,既窃喜又忐忑:窃喜——终于有机会上公开课了;忐忑——我从没赛过课,这节课能上好吗? 

教育局长大笔一挥,安排教研员钦祥坤主任陪我去太原上课,帮我压阵,以免我丢了江苏教师的脸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远门上课,第一次上大型公开课。 

2001年5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就是我的。预备铃声响了,可是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舞台下方,黑压压一片,我不敢往下多看一眼。舞台上一前一后两架摄像机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七百二十度扫视课堂。

“钦主任,完了,我什么都记不得了。”我向教研员求救。“没事的,等会‘起立、上课’一结束,你就会想起下面的话了。”我半信半疑地点点头说:“去厕所方便一下。”我紧张啊,之前都去洗手间三趟了。

果然如钦主任所言,随着“上课”“起立”“坐下”,我什么都想起来了,顺风顺水。随着课的推进,进入“巡视学生做作业”环节,我弯下身来看看孩子们的作业情况,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咋了?咋了?前后是摄像机呀,怎么办?怎么办?这脸立刻挂不住了,汗水从后背直往外冒。原来,我最后一次去厕所后,忘记把裤子门链拉上了。好在我穿的是西服,挺起腰杆,就不用担心走光了。 

好害羞的公开课,永生难忘啊!但越挫越勇的我此后有了上好公开课的欲望,尽管我的粉笔字一般,普通话一般,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一般。


被人奚落的公开课,难过啊!


起初让我欣赏到课的美感的不是语文课,而是数学课。

那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学校安排我到徐州淮海会堂去听名师的课。北京的吴正宪老师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我无法用数学行家的话来评价,只是感觉课上得太好了,怎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呢?

1997年,我在连云港有幸第一次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于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具体细节记不得了,我感受到的是语文在于老师的课里,好玩、有趣、有意思。后来,我经常想,我的语文课什么时候也能有点情趣呢? 

工作五年了,我还没有得到过一次参加县级语文课比赛的机会,这是我专业成长上的一件憾事。

一天,学校教研室的老主任带领一批各乡镇学校推荐的青年教师来我校借班赛课。渴望赛课的我大胆向老主任申请:“我可以上一节课吗?”

“哟,不行呀,你看名单上的老师都是乡镇学校选拔推荐上来的。”老主任说。

年轻气盛的我翻看了一下赛课名单,然后说:“我相信这里面没有一个人可以赛过我,请给我一次机会。”老主任和颜悦色道:“金子总会发光的。”

“金子,如果不从泥土里扒出来,它永远也不会发光。”我不客气地接话道。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自以为是块金子应该早点发光的我,拾起别人不屑一顾的小课,向同行展示。经过三次申请,校政教主任终于答应我面向全校班主任上十分钟的晨会课。

我的这节晨会课由学生主持,由学生介绍校内外、国内外大事,由学生总结汇报昨天工作中的问题、今天工作的要点……这样的晨会课,让前来听课的班主任们耳目一新。 

初试牛刀便获成功,我信心大增,又向教导处请求上二十分钟的写字小课,再次获得了批准。

学生们和着音乐的节拍,做着我自编的写字手指操,中间穿插我三言两语的字形点睛指导……这节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这以后,大队辅导员主动来找我,让我面向全县辅导员开设“五自活动”主题队会……渐渐地,在四千余人的实验小学里,我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也感受到了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是什么推动我如此自信地主动向前?我想这股力量可能来自阅读。

20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实验小学图书室里有很多专业期刊。一到放晚学或周末时,我便借几本回宿舍阅读,看到杂志上面的新经验、好方法,赶紧摘抄下来,次日就忍不住在班里试一试。有时,好文章篇幅太长,实在难以抄下来,我就请求管理员宽限几日,反复阅读几遍。 

对我而言,理论积累就是从教育期刊中学习,向一切有利于更新我的教育理念的人或书籍学习。

由一开始漫无目的地抄写,只要认为重要的都抄写,到后来有选择性地摘写,再到后来分主题归类收集资料,我在期刊“丛林”中不断撷取精华,然后运用到教学中。 

2002年9月,在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我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教师评上了,你真的达到特级教师的水平了吗?你这个特级教师有过人的招数吗?

我特别欣赏某位专家对特级教师的评价:“昨天你不是特级教师,说明你水平低,今天你成为特级教师,就说明你比昨天水平高?真正的‘特级’在今后。” 

2006年秋,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两节课。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一位教师听课后倍感失望,于是在新浪网上批评我是怎么混上特级教师的。

当人们用“特级”的标准来考量你时,你才能感到特级与特级之间的差距是那么的巨大。 

如今,我不用备课就敢进课堂,我上课的底气从哪里来?用陶继新先生的话说即“读教相长”也。这个“读”不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更多的是在书外。

余秋雨先生曾鼓励青年学生阅读:“名著和其它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名著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因此他建议:“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

我以为余先生所说的制高点,就是与自己心灵相通而又有缘的精品中的精品。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又在哪里呢?与你我需要相契合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哪里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在丛林期刊中跋涉,在研究中积累,于是便有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两部书的出版。 


公开课也就那么回事,淡定啊!


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家常课从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可是一旦进行公开教学,心态就不自然地发生了变化,教起来磕磕绊绊,总感觉不自在,也不知道是哪里不舒服。事实上,上好公开课的诀窍很简单。 

1.为儿童上课,不为教案走课。

十五年前,我的公开课教学还没有出道。一次参加外地研讨活动,我与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同住一室,悄悄地问他:“怎样才能上好公开课?”薛老师思考片刻告诉我:“为孩子上课”,便匆匆上课去了。

我把这句话记下了,那一刻我就像进山拜佛得到了高僧的指点,并被点化了。可是我天生愚笨,无论上什么样的公开课,总把教案牢记心中,唯恐忘记后面的台词,也唯恐不能把精妙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来,常常关注了教学台词,忘却了学生。

有时,我的眼睛明明看着学生发言,心里却在惦念着下边要讲什么内容,至于学生回答了什么,回答到哪一步,对孩子的话语该如何评价,都是在表面的平静下,慌乱地抓住不着边际的言语予以应对。

应对巧了,可能会顺畅地往下推进,偶尔也能出现一点“亮色”,而更多时候,教学效果与教学预设相距甚远,上完课少有乐滋滋的感觉,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在我的心里生了根,让我为儿童上课,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心里一旦有了儿童,真正为儿童上好课,随意都可以上出一节儿童喜欢的课,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是不是把“为儿童上课”这句话牢牢记下就能上好公开课?非也!

我认为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加历练。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段誉,最爱练的武功是“凌波微步”,既不必练气,也不必举重,只要一直练习走路就好了。反正每天都得走路,就走他个炉火纯青,结果段誉就靠着“凌波微步”,消灾解厄,躲过了无数次大劫。

如果我们每堂课不是为考试上课,而是想着为儿童上课,在公开教学时便会自然融入为儿童教学的理念,不想达到理想教学的效果都难。 

2.心静如水,方显从容大气。

支玉恒老师是我敬仰的老师。在家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2005年,我从网上下载、打印了厚厚的一本他老人家的课堂实录。2005年整个暑假,我都在揣摩支老师的教学招数与教学背后的思想。

四年后的2009年,在佛山“南国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的讲台上,我们不期而遇。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摩支老师儒雅、从容、大气的课堂。从此,在我的公开教学里便有了“从容”二字。

每次课前,我都会对着镜子梳理散乱的头发,整理衣领,调整稍显杂乱的思绪,然后像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一样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 

3.家常里短,宛如邻家大哥。

走上讲台,我常常会发现:全班小朋友的手臂用同一个姿势叉放在桌面上,紧紧抱在胸前,笔直规矩地坐在那里。直觉告诉我,这样的班级往往有着严格的纪律,也会有着统一的思维。

你的课上了20分钟,他们的坐姿可能都不大会改变。课堂思维好像生锈了一般,要想让他们发言的活跃度达到井喷的状态,往往很难。

问题在哪里?与这个班级日常中规中矩的训练有很大关系。有何破解妙方?课始的教学暖场很有必要。

新手教师开讲前的交流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课的会场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小心地环顾四周:“场地大,听课的人很多。”“害怕不?紧张吗?”见学生不语,又接着说:“大家笑一笑嘛。你们一紧张,老师就更紧张了。我们都不紧张好吗?”

这样的话语看似安慰学生与自己,但可能会加剧儿童心理的紧张。假如遇上从没有上过公开课的班级,这样的引导语注定了课堂教学的失败。

即使是名师上公开课,有时开场交流,也不是那么尽人意。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开场就问孩子:“你们学校的特色是什么?”

这样的话语该问校长、教师,你咋能指望学生欢畅地回答你呢?课堂不冷场才怪呢。课始的冷场,基本上预示着这将是一节沉闷的公开课。

课前谈话也是有讲究的,归纳起来大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常见的师生聊天,什么都可以聊,可以说教师自己,可以谈施教的学生,可以话学生的科任老师,可以论班级,可以议学校,可以评社会,也可以做小游戏等,目的就是为了走近对方,打开话匣子,让学生不怯场;

第二个层次,所交流的话题,既能活跃氛围也与下面教学内容有相关性;

第三个层次,师生之间水乳交融,完全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层次。

上课前怎样与学生沟通,选择怎样的沟通方式,要因师、因课、因生而异,没有固定的套路。

有时,承办教研活动的学校,为了展现本校学生的最佳素养,精选班级里优秀学生代表或选拔同年级中所谓最优秀的孩子出来上公开课,根据我多年的公开课教学经验,这样做可能会事与愿违。

因为没有异质学生的参与,特别是顽皮有个性学生的参与,课堂往往呈现不出精彩纷呈的对话局面,大概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好学生都被驯化得太乖了。 

4.左顾右盼,好似皆被关注。

尽管台下有很多教师在听课,可是你会发现,随着教学的推进,有的小朋友注意力开始下降,往往跟不上你讲课的节奏或思维。

如果教师只炯炯有神地关注那个站起来发言的孩子,或者低头侧耳专心地倾听那位学生的发言,而目光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那么,当你请另外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可能会不知所云。

上课时,教师要左顾右盼,让每个儿童都感受到你在关注他,感受到你在注意他,感受到你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学生注意倾听,参与你的对话,参与你的发言。 

5.无关话语,灵动课堂的需要。

有人说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要从“上课没有废话”做起,我不赞成这个观点。

课堂教学中,废话不可能没有,只是多少而已。没有一句废话的课堂,别指望课堂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也远离了教学生活的情趣。

有时“废话”是师生拉近心理距离的需要,有时“废话”是教学衔接的需要,有时“废话”是教学铺垫的需要。诚然,语言精练、要言不烦是高效课堂的追求,但主题音乐也需要辅助伴奏。 

6.在纠缠处,迅速抽身。

面对人数较多,且发言踊跃的班级,教师容易沉浸在彼此欢快的美妙对话中,忘记周围的存在。

切记,教师不能恋战,该抽身时就抽身,否则拖堂那是一定的。因为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教师要有教学节奏的意识。

7.挖了陷阱,自己要能爬上来。

如果学生不举手,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却怎么也不愿回答你的问题时,你就让他站在位子上“挂板”?或手一挥让学生随即坐下?到底该如何处理?

很简单,我们不妨说:“对不起,老师没经你同意就把你喊起来回答问题,请坐下吧。”或者说:“在你没想好的情况下,老师就喊你回答,实在对不起。”或者先和学生商量一下:“你可以试试来回答吗?”

如果学生确实不愿意回答,或回答不出来,这时再说:“哎呀,打搅你了,实在抱歉。当然,如果你想好了,可以随时起来回答。”并轻轻地拍拍头以示安慰。

这样的话语我们也欣赏:“这个问题,看来老师有点为难你了,谁来助他一臂之力?”这哪里是给学生解围,其实是给教师自己解围,找台阶下。 

8.请你回答,所指要清楚。

“你们思考思考,请大家回答一下,同学们来读一读,做一做……”这是某些教师的常用语。

有的学生因教师言语指代不清,所指不明,而不能投入到思考探索中,潜意识里认为:反正有人会起来回答的,与我好像没有多大关系。

当我们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不妨多说“你”“每一位同学”,少说“你们”“大家”“同学们”,因为这样说会把学习任务分摊给众人,而不是“我”,不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投入度。 

教学指代要清楚,交代事项也要清楚。

模棱两可的问题常会令学生的思维旁逸斜出,你若没有驾驭旁逸斜出的能力,只能把话说清楚,否则你会跟着学生去云游四方。

小学生年龄小,动作慢,教师交代儿童学习事项时,不妨把话语说得慢一点,具体一点,少说长句子,多说短小的句子。比如翻书做练习这件很小的事情,老师可以对低年级的小同学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0页,找到第3题,读清楚题目再做题。” 

9.给点掌声,不是教师的赏赐。

当学生的回答令老师满意时,教师会顺口说一句:“给他点掌声!”回答问题的学生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赏赐。教师满意了,其他学生满意他的回答吗?

赞美既要考虑被表扬学生的感受,也要考虑赞美者的心态,不能只站在教者的立场上去赞美。不能说凡是符合老师口味的就表扬,不符合老师口味的就不理睬。

在表扬学生的形式上要多样化,既可以是师生言语的,也可以是师生体态表情的,还可以是动作的。如,赞同他的观点就点点头,赞同他的回答就竖一个大拇指,不赞成他的观点就举举手。

赞美也要征求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如,“大家可否用掌声赞美他呢?”“我们可以送给他掌声吗?”

10.少说书面语,多说大白话。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设计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日常口语。

长期照本宣科——宣读“教案”的教师,会逐渐丧失自己的言语智慧和即兴表达的能力。比如,请学生概括段意、文意,我们经常说:“谁来概括这段话(这篇课文)的意思?”

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概括”一词似乎文绉了一些。我们可否把“概括”说成:“谁能把这篇长文说短些呢?谁能把这一自然段说短些呢?” 

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我们应由“以教案为本”向“以语为本”转化,善于运用鲜活的儿童口语,重视课堂言语交际的功能。教学语言要有情趣性,适合儿童的言语,适合儿童的情感。

假如在教师的知识结构里,压根就没有这种言语转化的意识,就别指望课堂生动起来。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让儿童易懂、好学,是上出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的重要法宝。

11.未雨绸缪,成功应在细节处。

2010年江西“滕王阁之秋”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研讨会上,我教学正酣之时,扩音器传来“咕咚咚,咕咚咚,咕隆隆,咕隆隆”的声响,时隐时现,仔细辨听,声音不见了,但不注意时又冒了出来。

搜索一下,一位学生正在桌面上摆动无线话筒呢,原来他发言后没有关掉声音按钮,也没有把话筒放回桌上铺垫的毛巾处,难怪扩音器里会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来。自那以后,每次上公开课前,我都会请学生试用无线话筒,并交代由专人负责传递话筒。

上公开课时,教师的手里一般会握有无线话筒(还可能是两支话筒)、粉笔、PPT无线演示器等。讲课一旦进入忘我境界,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咋了?翻页笔把下面的教学内容提前翻了出来,或把刚上过的内容又呈现出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新颖度也大打折扣。事件虽小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怎么办?

教师用过的东西,该及时放到口袋里的就放到口袋里,该放到讲台上的就放到讲台上。对于关键的教学内容,在PPT设置时,可以插入空白页,即使不小心翻了一页两页,也不会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前暴露出来。 

最夸张的事件,是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找不到粉笔了,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原本会议主办方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小小的粉笔遗漏了,我只好现场用抹布蘸上纯净水在黑板上板书。

后来我外出上公开课,都会提一个包走进会场,包里有粉笔、作业纸、复印的教材、胶带、小磁铁、手提电脑等,总之只要与本堂课有关的教学用具一应俱全,以确保万无一失地上好公开课。即使会场突然停电了,也不会影响教学,因为我有应急方案。

无独有偶。2010年秋,我在东北某省会城市上公开课,上课时间已经过去15分钟了,学生还没到讲课的会场,大家以为学生在路上堵车,可是30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没有到来。

这时主持人抱歉地说:“对不起,各位老师,学校来电话,今天来上课的班级,班主任记错了时间,错记成下午了。”

望着坐着400余位教师的会场,怎么办?按计划是先上示范课,再做讲座,现在没有了学生,就不能上示范课吗?要知道一线老师最喜欢看课了。

我转过身请老师们往前排就坐,把学生的座位坐满,恳请老师们客串一回小学生。这两年暑假,我为国培班的学员老师培训,创新了一种培训形式,让教师转换角色做小学生,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得到了学员们的交口称赞。

如今,我的公开课教学走遍了全国各地,每次上公开课前,我从不和学生见面,而是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中收获了失败,收获了喜悦,收获了临场教学经验,也提升了公开教学的应变能力。

这十余条“乌鸦衔石子喝水”式的点滴经验,会随着实际教学情形的变化而有所增加与减少。每个人的教学起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教学理念不同,必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公开课教学经验,也会创新出更多的公开课教学经验。


有点教学作品,不遗憾啊!


公开课,是中国特有的教学现象。

由公开课一词衍生出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交流课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公开课又派生出优秀课、优质课、精品课、经典课等带有诸多评价色彩的褒义词语。

在公开研讨的话语里,公开课几乎都被称赞为优秀课、优质课,而被赞为精品课、经典课的言语,则较少听到。精品课遥不可及,经典课高不可攀吗?

什么是精品课?如果一节课能连上五遍以上,不成为精品课都难,前提是你要有那个机会。至于这节课能不能成为众人眼里的精品课,还要看当下的你处在什么样的教学水平上。

精品课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教学作品。为什么教师都要有一两节拿得出手的课呢?

因为,那是您所有课的集大成者,体现您的教学理念,统摄您所有课的灵魂;它会让您有课感,促进您的教学向“类”的方向转化,打通您的“任督”二脉,走向教学艺术的王国。

有人说看课有三种视角:俯视、平视与仰视。

无疑,俯视者认为你的课不如他,他往往会不屑一顾地说,“就这样的课,也是特级教师上的课?”

平视者则认为,“你能这样教我也能这样教,你的课堂设计在我的意料之中。”

仰视者则完全匍匐在你的课下,他从你的课中读出了新奇、创意,既意想不到,又非常合情合理。

那钦佩的眼神分明告诉你,那节课就是你的精品课。那节课是不是经典课呢?这有待时间来检验。

经典课,不是当下吸引眼球的欢闹课,它是镌刻在儿童心坎上的美妙印记,是你的传世教学作品,它宛如经典文学作品,很耐读,且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教师。

不是每个教师都拥有在大型舞台上展示的机会,但谁也剥夺不了你拥有教学作品的权利,因为,你天天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耕耘着。



图片丨花瓣

责任编辑丨李俊萱

投稿邮箱:1309481809@qq.com


寒假做对6个计划,不让孩子荒废整个假期

语文名师罗才军推荐50本小学寒假书单

我们欠孩子真正地数学阅读

如何利用寒假修炼自己的学习力?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看看

别忘了,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读书人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